我家的书香

2017-07-09 18:08:12 admin 12

我家的书香

国奥业主殷杰:应该说我刚记事儿起,就闻到了家里浓浓的书香。我家藏有很多很多的书,高大的书架挤不下,又装满了书架下面四个大柜。那些线装的中医药典籍是太爷爷留下的。那些社科类,中外古今名著是爷爷奶奶读过的,那些财经类、企管类的图书是爸妈购置的,后来我又买了一些青少年读物。总之,这是我们家族世代积攒下的财富,不管我家搬到哪里书的香气都紧紧相随。

记得我还在呀呀学语时唐风宋雨就开始浸入了我的心灵,刚刚认了几百字之后,爸爸就从书架上找来一些带拼音插图的书让我自己看,像《十二生肖的故事》《安徒生图画》《伊索寓言》......这些启蒙图书引起了我最初的读书兴趣。

    记得小学三年级放寒假,我已不满足带插图的《草船借箭》索性把厚厚的《三国演义》搬下来,用一周时间一口气读完,让我顿觉痛快。

从此,一本本好书就像一盏盏神奇的灯,不过它点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。打开书,使我走进知识的海洋,真是一卷在手,神游天地,俯视苍穹,不仅使我开阔视眼,心情开朗,也使我情操得到陶冶。每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,我就想到鲁滨逊在寂寞的荒岛上如何与困苦抗争,同时身残志坚的保尔会告诉我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》正如罗曼罗兰所说:“和书籍在一起你永远都不会叹息。”

经常阅读也使我学会了思考,我静静地躺在书香的氛围中思索着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的遭遇,思索着高尔基的《童年》思索着《老人与海》渔夫的坚强。也思索着《尼克松回忆录》中的那段名言:“所有我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阅读者。”

奶奶还给我讲了许多当年的买书之难。那年代工资低,勉强够柴米油盐,要买书就得节衣缩食,到八十年代初,开放了大批好书上市,喜的爷爷奶奶像渴了许久的人见了水一样一批批的买,冬天不买棉鞋,夏天省去汗衫,连原本准备买自行车的“巨款”也全部都买书了,有时还要跟别人借钱。老两口在生活上也有矛盾,但唯有买书目标一致。就这样口熬肚攒,八五年从山沟军工厂搬进吉林师院教师楼时,家底儿很薄,唯几大箱子好书,凭这让同行的老师们刮目相看。在这书香之家,连聊天也挺有特色,爸妈唠嗑评论国家经济发展,国际金融趋势条条是道,入木三分,爷爷奶奶说起民国名人点评到位,从徐志摩的诗歌到胡适的哲学,再到老舍的小说,老人家时有争论,时有认同。。。。。。我都难从插嘴。时过经年,老人家买书的习惯依旧,这不,前不久奶奶从网上淘到《阿城文集》十册一套,收到之际老两口就戴着眼镜看起来,此情此景让我心中蒙生几多敬意几多感慨。

我就在这样浓浓的书香环境中长大,从幼儿园直到高中,想不受到熏染都难。而家族中的这种书香,则从太爷爷那辈开始快一个世纪了,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的命运。奶奶说我的太爷爷是随着老辈人从沂蒙山逃荒去的东北,太爷爷读过三年私塾,十一岁就给富人家当小工,边放猪边从怀里掏出一本草药书背《汤头歌》由于自学中草药,十三岁那年被一个中药铺相中招去拉药厘子,开始了他最喜欢当的药铺学徒。边学徒边看书又跟着坐堂先生学开方、学针灸、学望闻问切。十八岁那年就成了坐堂先生的副手,后来就成了当地很有名望的中医师。我爷爷的二哥,初中毕业靠读书和太爷的言传身教,又通过国家考试成为了中医师,爷爷的大哥初中毕业就到机械厂学徒,边学徒边读书,三年后考入了锦州工学院,后来当了工程师,而我的爷爷读完初中就去当兵,他在初中服役期间自学了高中课程,退役后在山沟的兵工厂他借到了大学新闻系的课本坚持自学。文革结束恢复高考,爷爷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大学梦,后来真的进入了新闻界。无独有偶,我的奶奶也因读书自学走进高校的财务处。

    读书改变命运,书香造就人才,这就是我家几代人近一个世纪来契而不舍的读书故事,而这种读书之风又世代传承直到我的父母和我。。。。。。

喜欢读书成了这个家族的共同爱好,也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家风,我很庆幸出生在这样一个散发着书香的家庭,使我不但懂得了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而且十七八岁正是梦的年龄,我的梦又何止《海底两万里》。